没有账号?3秒注册
复杂性科学与建筑的复杂性研究 zz

cherishhj

2015/1/21 18:54:38LV.连长

文章从介绍复杂性范式到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入手,对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考察了建筑学领域关于复杂性问题的研究,通过重新审视复杂性科学与建筑学的关系,对复杂性科学究竟将在多大的程度对建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摆脱建筑学现实困境的一些思考。



【摘要】文章从介绍复杂性范式到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入手,对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考察了建筑学领域关于复杂性问题的研究,通过重新审视复杂性科学与建筑学的关系,对复杂性科学究竟将在多大的程度对建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摆脱建筑学现实困境的一些思考。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lexity science and its paradigm, the paper takes a general look at the complexity research in the architectural area. After the critical examination on the problems that lie in the complexity science itself, the author tries to redevelop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is new discipline. Based on this relationship, the author tells some possible influences that the complexity science will pu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e. As a conclusion, the paper tries to show a way to the architecture on how to break away from the current embarrassing condition.
【关键词】复杂性 建筑学
KEYWORDS/ Complexity, Architecture


“20世纪90年代许多建筑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自发地显示出对于复杂性的兴趣,而且多数在形式上表现出来”。
——Chris Abel《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①


一、从复杂性范式建立到复杂性科学
长久以来,简单一直被认为是世界的本质,据此形成的自然科学中的还原论思维方法与人文科学中的简单性美学原则被奉为学术经典。然而,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以来,对复杂性问题的关注开始在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陆续出现,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复杂性范式。复杂性范式的提出以重新确立复杂性的事物根本属性地位为标志,主张复杂性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的复杂性现象都不只是简单现象的叠加,复杂现象具有简单成分所没有的性质,因此简单只是研究复杂性问题的起点而非终点。复杂性范式认为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简单性的原因并不在于其是事物的本质,而是受到研究手段和方法局限,无法认识与解释复杂现象的结果,现代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我们全面认识复杂现象提供了可能。应该说,复杂性范式的出现为困扰在还原论漩涡中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促使人们从单纯研究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中抽身而出,开始关注更为本质的要素间关系以及系统演化的过程。
到了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在新范式的指导下,形成复杂性科学框架的一系列概念逐步清晰化,象大英百科全书对复杂性科学研究对象---复杂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定义:a.不稳定性:复杂系统首先应具有在小扰动条件下的不稳定特点,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反映了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可能会给复杂系统带来重大的结局差异。b.多连通性:复杂系统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与外界存在的多联系性、对外界刺激的反馈多样性以及系统本身所表现出的多样态性都反映了复杂系统具有的区别于简单系统的多连通性。c.不可分解性:这是其作为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用一般的还原论思想无法真正认识复杂系统的原因正在于此。d.进化能力:系统中的能动主体与系统本身是共同进化的,而且这样的进化是相互作用着的,自组织现象就是这种相互作用着的进化活动的一种表现。e.有限预测性:由于复杂性科学把有序与混沌都排斥在复杂之外,这就意味着作为混沌边缘的复杂性本身并非完全不可预测的,这种有限预测性是复杂性科学可以成立的一个前提。f.非集中控制性:受到集中控制的系统被认为是简单的系统,复杂系统中也有控制,但这样的控制被分散到许多的局部中,因此构成复杂系统的要素是相对自由的,系统本身也具有更大的弹性(如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系统);哲学领域对物理复杂性、计算复杂性、经济复杂性、几何复杂性、社会复杂性等概念的探讨在不断深入;不同领域的复杂性研究相继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在关于复杂性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人们在“雪崩过程的动力学、Bak-Sneppen生物演化模型、传谣的Potts模型、舆论传布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等的复杂性,相互作用结构对于幂次律的影响、荒芜植被结构的量化调控指标问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混沌的控制与同步方面,人们探讨了ADS的复杂性及束晕混沌的控制方法、混沌保密通信技术、由逐段光滑保守系统构成的准耗散系统的动力学特征、耦合Duffing振子的同步、混沌的渐近同步方法与数字保密通信、非线性电路的混沌振荡、和Rossler系统的延迟反馈控制方法等技术问题;在经济物理学方面,有关金融风险管理、风险值确定、基于多经纪人相互作用的金融市场自适应行为的物理模型、信用评级、银行机构的评价系统,股市预测的可能性及其方法等问题的研究为市场经济中的复杂经济行为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评论 7

发表

??诠赜贒NA分子编码识别等生物复杂性问题,一些凝聚态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光学输出特性,多孔介质中输运性质的分形模型和非牛顿流体的标度特性,疲劳裂纹扩展的非平衡统计模型,非线性方程的格子Boltzmann方程模拟方法,复杂原子的能级和精细结构的确定,以及关于量子力学基础争论的Aspect实验的探讨”②等诸多方面,人们的研究都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德国学者克劳斯迈因策尔在《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一书中指出:复杂性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它是用来解释复杂系统中微观元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造成的某些宏观现象的③,由此可见从形式上,复杂性科学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在扮演一种横向学科的角色,区别于具有纵向性特征的经典学科,它更多肩负的是沟通与整合各个经典学科研究的使命。

二、关于复杂性科学的正确认识
复杂性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的同时,也显示出复杂性科学所处的尴尬境地。因为根据库恩对于学科独立性的界定方法,作为任何一门严谨成熟的学科,都需要有一套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传统---相对成熟与专门的理论,用于指导包括应用与研究在内的实践活动,同时要有完备的方法与手段---独立的可以被实践印证的方法论,用于验证相应的理论假设。只有当这些明确的理论、方法与由此形成的一定规模的科学共同体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范式。而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现状来看,过分强烈的发散性特征本身表明了,目前在不同研究领域与成果之间仍缺乏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所必需的内在联系,仅靠对于复杂系统或复杂性问题的兴趣显然无法对这些学科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复杂性科学的“广博性”使人不得不开始质疑其本身存在的可能,有人甚至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复杂性科学”,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个不同的领域分别开始注重研究本学科的复杂与非线性问题罢了。
其实,是对于一门还非常年轻的学科(概念的提出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在一开始就要求其建立起完善的体系是不现实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表现出更大的耐心和宽容。但前文的困惑与疑问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它至少说明了复杂性科学发展本身仍然存在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冷静地看待这股“潮流”。事实上,由对新科学的渴望和盲目乐观所导致的对于复杂性科学的认识偏差已经开始出现,许多人开始有意无意地夸大复杂性研究的价值,导致了许多误解,其中尤以对其方法论意义的片面夸大最为典型。这样的“夸大”表现为:很多人认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对还原论的“超越”,似乎传统的还原论是错误的和可以被完全取代的。而在事实上,作为经典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模式,“还原论”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即使是对于复杂性与非线性问题的研究,还原论在简化复杂性、认识复杂性问题的性质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地说复杂性研究方法更多情况下只是对经典还原论的补充和修正,是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上的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方法,它并不能完全取代还原论。类似这样的过分夸大复杂性研究的进步性的认识,其实是不利于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的。
在我看来,复杂性科学的贡献更重要在于它使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认识到在学科间建立水平联系的必要性。如果说在复杂性科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其他学科产生兴趣更多只是一种自发行为的话,在“简单”幻想被打破的今天,当不得不面对大量复杂的、随机的、非线性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仅靠一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必然的选择。这样的交融表现在:各学科的复杂性研究都显示出对计算机科学的普遍依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强,所有这些趋势都显示了水平化研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跨越边界”出现在各个学科,并成为不可阻挡的科学发展潮流,学科研究的对象“从存在到演进”的转变,显示了关注于对过程的研究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2015/1/21 20:21:52

除此之外,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另一个有价值的贡献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仍然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财富。因为从目前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流派来看,最重要的两支分别是欧美学派和中国学派,欧美学派以美国的SFI、欧洲的普里高津等为代表,偏重于对复杂系统运行演化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研究,不大关心复杂性研究的当前应用性问题;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学派,则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建立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学为目标,注重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宏观体系的建构(如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思想)、复杂系统研究方法论的建立,更关注复杂性研究在现实中的运用(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学说可以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应用)等问题。这样的研究差异充分显示了东西文化在思维逻辑上的不同,即西方的研究路线更多是自下而上、从微观到宏观的推导,东方的研究路线则属于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演绎。应该说两种路线研究孰优孰劣,目前还很难评价,但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思路使目前的复杂性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出均衡的态势,两种思路的相互借鉴并走向融合将是复杂性研究的必由之路,这似乎也再次印证了王国维先生极富预见性的的论述:“…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④

三、建筑学领域的复杂性问题探讨
●理论探讨: 
近代建筑学对复杂性问题的关注始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主义某些机械教条的反思。二次大战后,大量的“火柴盒”建筑所带来的乏味的城市景观与大规模城市改造运动的不良后果,开始逐步在美国社会中显现,建筑师和规划师不得不重新审视各种雄心勃勃的改造社会、改造人们生活的理想,开始认真反思简单化看待建筑与城市问题思想方法所具有的局限性。作为建筑与规划领域两部后现代主义思潮开篇的作品,《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传统建筑或城市所具有的复杂性(或多样性)的兴趣。虽然二者对于复杂性问题的最初关注并不是来自于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启示,而是源于一种对现代主义简单化与直线式思维逻辑的反叛,是西方二元论思辨传统的结果,确切实成为了现代建筑复杂性问题研究的开端。
通过对现代主义“清教徒”式说教的批判,文丘里认为建筑设计应该向传统学习,向发展中的商业文明学习,用拼贴、变形、戏剧化的手段表现含混、复杂、矛盾、多意的现实生活;而雅各布斯为城市开出的药方则是以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城市功能上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需求的复杂性,重建城市活力。遗憾的是,二者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都有意无意地将传统建筑与城市浪漫化了,似乎只要向传统学习就可以满足建筑与城市的复杂性要求,事实上向后看的做法恰恰是把建筑与城市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了,这使得他们对复杂性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朦胧的阶段,从而无法找到一种真正可以接受的用复杂性思维解释、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方法,实现向复杂性科学的跨越。
在建筑设计领域,善于总结的Charles Jencks敏锐地感受到了来自复杂性科学的影响,在1995年出版的《跃迁的宇宙中的建筑》一书中,他为所谓的“宇源建筑”(一种由复杂性研究所带来的新的建筑风格,Cosmogenic Architecture)总结了8个特点:建筑应尽量接近自然并使用自然语汇;建筑反映宇宙源生力量的本质(自组织、衍生等现象);建筑反映系统的组织层次、多价性、复杂性与混沌的边缘;建筑应建立自下而上的参与性系统以保持最大程度的差异性;通过拼贴、激进的折衷和叠置实现建筑的多样性;建筑应反映时间性;通过双重代码实现建筑的多层关怀;建筑应借助现代科学发现宇宙规律。⑤单从对这8个特点本身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詹克斯更多关注的是复杂性研究对于建筑外在形象本身的影响---建筑风格上的影响,即建筑师通过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在复杂性科学提供的新的研究方法基础上产生新的建筑形式,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对复杂性科学进行直接利用的实用主义观点。正如张利在他的论文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在建筑师对晦涩深奥的复杂性科学是否有可能充分理解、复杂性科学的革新作用对建筑存在的中观领域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复杂性科学是否动摇了经典的美学基础本身这三个层次仍然存在诸多疑问,詹克斯的关于建筑的新形式的预言先天存在了许多疑点。实际上,对于复杂性科学在建筑领域的影响,詹克斯的理解也有简单化的嫌疑。与生态主义运动之于建筑学领域的影响一样,复杂性科学的影响同样更多集中在价值观与认识论的层面上,人们在真正认识到建筑与城市不再是简单的系统前后,对待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态度应是不同的,由此带来的设计方法与规划理论的进步也许并不一定直接反映到建筑与城市外部形象的变化上,这种深层的影响或许只有从更深的层面分析或是经过一个更长时间段的考察后方能得到感知。




2015/1/22 20:37:15

在城市研究领域,追随着复杂性研究从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理论(synergy)、混沌数学(chaos)、分形几何(fractal)的理论发展脉络,关于城市复杂性研究也相继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耗散城市(Dissipative Cities)理论、协同城市(Synergetic Cities)理论、混沌城市(Chaotic Cities)理论和分形城市(Fractal Cities)理论,生物学领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细胞空间模型被相继引入到城市的自组织机制研究中,沙堆模型则被运用到了城市复杂系统发展的临界性问题研究上。复杂性科学为建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附表1)
●实践探索:
复杂性科学的探讨落实到建筑设计的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复杂性的形象表达问题,既包括了以艾森曼的“弱联系”、“弱形式”建筑,和Gehry的解构主义建筑为代表的,关于随机性与偶然性的探索,即如何看待物化了的建筑形式与生动多变的现实生活或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以Greg Lynn、ARM为代表的,通过将分形理论中的彭罗斯镶嵌(附图1)、自相似性、分维度等原理直接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而形成的“非线性建筑”潮流。而事实上,无论是运用数码技术或是别的什么方法,试图以直观固化的形式去表现复杂性问题总是显得有些牵强,对随机性的模拟不仅本身存在着伪随机的问题,而且存在致命悖论:这样的模拟基础仍然是建立在一种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上,物质本身可否随着使用者的不同在未来也保持可变呢?
探讨的另一方面是关于建筑的时间意义表达问题,这是从更深的层面对建筑复杂性进行思考的结果。从理论物理学出发的对不确定性的反思,首先源于对时间的思考,虽然建筑本身并不涉及对时间的可逆性判断,但建筑同样面临着历时性的表现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试图通过对时间因素的表达来达到对建筑复杂性表现的设计思路。人们习惯于把赫尔佐格与德墨隆(Herzog & De Meuron)的建筑探索归结为对建筑表皮的研究,而实际上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他们对于表皮的关注在许多情况下是对如何让时间参与建筑表现的一种探讨,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加入了时间因素的建筑才能表现出活力,而时间性的介入也使建筑拥有了一条直接表现其复杂性的途径。在新近完成的拉班现代舞中心中,赫尔佐格与德墨隆运用掺入多种颜色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作为建筑表皮,不仅是对建筑所处的戴普弗德港(Deptford)逝去了的工业时代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在白天阳光的照耀下“表皮”的五彩变换、夜间室内灯光映照下舞者翩跹的身影使建筑具有的一种历时性的活力,使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对随机、多样生活的表现力。作为对建筑复杂性进行表现的另一种思路,对时间意义的探索是对不可预知的未来随机性的一种巧妙应对,即建筑只是作为一种容器去承载、反映多样的生活,而不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预设。
第三个方向则是试图在设计方法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些建筑师开始提倡一种开放性的设计方法,他们首先承认人类认识的有限性,认为建筑师的孤傲本性和美学偏向注定了他无法真正自发地实现对现实复杂性的全面认识,建筑设计只有提倡一种“公众参与”的模式,向实际的生活、向最终的使用者学习,建筑师只有采取开放的态度才有可能在不断的修正中逐步接近对复杂系统本来面目的认识。“公众参与”的开放式设计被认为是实现复杂性的有效手段。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就是所谓的极少主义,在具体的物质空间营造与形象设计上,极少主义提倡以一种经过分析的简洁形象来表现建筑系统的复杂性的倾向。它的基本逻辑非常简单,因为既然任何试图以非理性的物化空间表现纷繁复杂变化的努力都被证明是徒劳的,那么不如转而采取通过简单的形体组合所表现出的复杂关系来表现系统的复杂性,而不是从形体上进行简单的模拟。正如安藤(Tadao Ando)在对简洁形式的复杂关系所做的表现那样,他的建筑空间所表现出来的是对“我们今天生存着的千变万化世界和导致其形成的进化过程”的“一种恰如其分的隐喻”。⑥




2015/1/23 10:52:38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复杂性研究的影响在城市研究方法与具体操作层面体现出区别:在研究方法上,它使人们认识到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因为城市问题是如此丰富和复杂,从某一种狭隘的视角(单学科)是无法获得整体全面了解的,所以在城市规划领域建立起类似“综合集成研讨厅”式的研究体系,在规划师的统合下,借鉴或沟通其他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在方法上,城市规划开始出现“联系性”倾向,即将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定位于为原来研究城市问题的诸学科建立起一个公共讨论的平台,通过诸学科的综合影响对城市的发展作出相对准确的预测,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说这是一条综合性的、全面的、整体的设计研究道路。
而在具体的操作管理层面,复杂性研究的结果则指出城市规划应该走一条在规划目标上针对具体问题的,在实施过程上是“渐进式”的设计道路。在美国,传统的规范性规划方法开始被这种“渐进式”的规划方法所修正,修正建立于这样的理论前提:城市的发展机制所遵循某种自组织系统的规律是不可被预先完全了解的,任何雄心勃勃,试图全面综合地去解释城市问题的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城市系统是如此复杂与多变,以至于关于系统的影响因素数量本身都是不可完全预知的,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任何希望用穷举的办法完全解释这个系统的想法都是天真可笑的,更何况恰恰是来自于世俗的关于城市的复杂的决策过程,导致了现实城市的复杂性。因此规划师的工作不仅在于根据专业经验,对城市发展进行有限预测,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城市发展进行全程跟踪,通过适时地分析现实问题,逐步的调整规划,使与现实相结合的规划得以及时跟上系统的变化。这种“响应性”的而非先验的规划方法,被Friedmann称为“非欧几里德规划”模式。
与复杂性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不成熟性一样,无论在理论层面或是实际操作层面,建筑学领域的复杂性研究都呈现出发散的趋势,尽管如此,无论是在城市规划或是建筑设计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结论与研究方向,都戏剧性地同时指向了一个起源---复杂系统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对这些不同思路的优劣高下过早地给出任何评价都是武断的,或许对复杂性系统进行研究本身也应该允许多种思维逻辑的展开,唯此才可以使我们对建筑与城市复杂系统的认识逐步深刻与全面。

四、复杂性科学与建筑学的未来
从自然到人文,诸学科关于复杂性的探讨仍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继续着,这构成了当今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与其他学科相比,建筑学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影响将经历一个缓慢的渐进式的过程,是否能实现从形式渐变向内在变革的转化,既取决于复杂性科学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也取决于建筑师对于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与理解能够到达怎样的深度。任何一次由深刻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建筑面貌改观,其发展机制必然是由内而外的,即建筑形式的改变不仅来源于其内在功能与空间关系的变革,更在于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观念的改变。以上世纪的现代主义运动为例,它所具有的革命性本质源于其早期的乌托邦的理想和倡导社会公正的理念,而由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展览馆、工业厂房、公寓、商场、火车站、机场等一系列崭新的建筑类型的出现,则为建筑新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内在逻辑,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产生归根到底不是大师们的奇思怪想,形式只不过外在地表达了内在社会生活内容的深刻变化。而与之相对,随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都无一例外地从形式入手,试图走由外而内的革新道路,却始终无法企及现代主义曾达到过的高度,最终沦为了对现代主义的修补和纯粹的建筑师孤傲个性的表现。在今天,尽管从埃森曼到李伯斯金、Greg Lynn都表明了对非线性、复杂性现象的兴趣,并且都在各自的建筑创作中反映这种兴趣,但由于缺乏内在的真正意义的变革(且不论非线性的外表覆盖着的是依旧“传统”的空间内容,复杂性科学甚至还没有为许多人所认识,更谈不上接受了),这样的实验几乎是注定地会流于形式主义的。而且从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来说,目前在“非线性建筑”与复杂性科学之间的对应关系过于直接,如对彭罗斯镶嵌(Penrose Tiling)在建筑立面上的直接应用、以建筑造型对人们随机性活动进行简单模拟等等,这样的机械对应使得人们不得不对所谓“非线性建筑”究竟在多大意义上与复杂性科学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产生怀疑。因此,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由于复杂性科学理论本身仍处于酝酿期,基于这种理论的应用与实践更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之建筑先天所具有的“滞后”效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复杂性科学为建筑学所带来的影响,将更多地表现在思维与分析的层面上,而非现实的物质表层。




2015/1/23 23:27:14

正如前文所一再论述的,目前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影响普遍停留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表皮的变化,建筑师正试图以复杂的、非线性的建筑形态表达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但总是逃脱不了简单“复制”复杂生活的宿命),另一个极端则是正发生在深层的建筑学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的改变:由于对城市社会生活复杂性的认识,建筑师与规划时开始在建立多学科协同的研究体系上取得共识,无论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联络性”规划理论或是建筑设计中的公共参与理论,都旨在通过多学科、多种专业以及对政府、开发商、管理者与最终使用者的整合,来完成城市与建筑对复杂社会生活的描绘。如果说前者还只是一种表面的信号---复杂性时代即将到来的信号的话,那么后者则将注定会给建筑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整体性思维指导下的多学科协同体系的建立,使我们对于城市与建筑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各种基于复杂系统的研究模型、研究方法在建筑学领域的运用,有利于我们了解纷繁复杂的城市发展机制、建筑意义的构成和表达,而对由下而上的设计参与系统---公众参与模式的提倡,则将为建筑更充分地体现由个性差异、复杂的决策过程所带来的复杂性提供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多学科协同体系的建立和公众参与设计模式的提倡,必将带来对规划师与建筑师职业地位、社会角色的反思乃至重新定位,这样的重新定位转而会对建筑学的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以往,规划师、建筑师总是充满着改造社会、美化生活的职业理想,似乎我们的创造总是最好的,即使在认识到城市生活的复杂性之后,仍然固执地认为可以通过我们的感知,在创作中真实反映现实复杂性。但是,由于完美主义的思维惯性、精英意识和主角心态,规划师与建筑师又“不能容忍他们那曾经掌控城市形态的职业权力承受任何影响和损失”⑦,以至于往往有意忽视甚至鄙视现实的、世俗的复杂决策过程,使得我们的设计无法主动反映“多重的个体抉择、冲突和不同个人及利益群体之间的对话”⑧。而正是这种固有的职业偏见和对那些恰恰是现实生活复杂性根源所在的忽视,成为现代城市出现面貌呆板、缺乏亲和力、环境恶化、建筑比例失调、建筑过分怪异等各种问题一个重要原因,这也直接导致规划师与建筑师的社会地位遭到社会的普遍质疑(附图2)。提倡多学科协同和自下而上的参与系统将为摆脱这样的困境提供了可能。因为在这样的体系和模式中,规划师与建筑师不再是城市面貌的支配者,更多的时候他所扮演的是协调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城市研究中整合来自各方的信息、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与精神需求,在城市发展中起到协调、服务而非支配的作用。同时各专业的介入也拓宽了建筑学的研究视野,使我们的建筑和城市有可能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建立起更为有机的联系。这种角色的转换或许会给面临困境的建筑学研究带来新的希望,转而言之,或许传统意义的“伟大的”、“万能的”建筑师形象的破灭,才是新建筑学在复杂性时代中得以确立的开始。


注释:
①克里斯.亚伯 著.《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p.213
②北京大学复杂性科学虚拟研究中心http://complex.gsm.pku.edu.cn
③克劳斯.迈因策尔 著 曾国屏 译.《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1999年,p.1
④王国维 著.《国学业刊序》,《观堂别集》卷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八
⑤张利 著.《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p.237
⑥克里斯.亚伯 著.《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p.74
⑦克里斯.亚伯 著.《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p.69
⑧克里斯.亚伯 著.《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p.69
表一引自陈彦光 文.《自组织与自组织城市》,石家庄,城市规划,2003年10月第27卷第10期,p.18



参 考 文 献

克里斯.亚伯 著.《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张利 著.《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庭伟 文.《从“向权力讲授真理”到“参与决策权力”——当前美国规划理论界的一个动向:“联络性规划”》,石家庄,城市规划,1999年6月第23卷第6期
陈彦光 文.《自组织与自组织城市》,石家庄,城市规划,2003年10月第27卷第10期
张嗣瀛 文.《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简介》,青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12月第16卷第4期





2015/1/24 14:01:36



什么鬼 看不懂




2015/1/25 7:35:58

好坟的贴,还看不懂


2015/1/25 22:00:19
7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