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基亚山天文台—北半球的天文重镇
世界最棒的天文观测地点
自从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后,天文学家观察宇宙遥远的天体,发现面临了一个难以突破
的困难,那就是大气层扰动而形成的“视相度”(Seeing)问题。举例来说,在清澈透明
无波的水面上,你可以看到水下悠游自在的鱼儿,甚至长满青苔、水草的湖底,但是如果
风吹波起你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同样的道理,看星星的天文学家,最怕的就是“风吹云起时”,从望远镜看来,风一吹,
星星简直就乱成“一团”,什么跟什么根本就看不清楚,而且光学望远镜也看不穿那薄薄
的一层云雾。所以天文学家得找一个既不起云雾、空气洁净又稳定的地方作为他的“安乐
园”,这种挑选天文台地点的学问,简称选址(Site Survey),非常适合自命清高、孤独
一生的天文学家研究。
一次大战后,天文台的选址条件变得愈来愈严苛,学问也愈来愈专精。因为望远镜愈造愈
大,价格愈来愈昂贵;性能愈加精进,对天文环境的要求也比以往更高。一旦有好望远镜
却因“放”错地方,而发挥不出应有的性能,那真是太可惜了。
像帕罗玛山(Mt.Palomar)天文台的5米望远镜,便因高度不够(海拔2000米),“偶尔
”受到低空云层的“打搅”,让天文学家为之困扰。因此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们,非常讨
厌这种三不五时的云雾“临检”,而帕罗玛山所处的南加州,已经是晴天很多的地方(有
首英文歌就叫《南加州从不下雨》),但是他们仍不满意。
所以60年代当夏威夷玛纳基山的选址报告出来时,大家才知道世界最佳的天文观测地点,
竟是在这个火山小岛上。它的高度有4200米(13000英尺),平均湿度10%(台北是90%)
,视相度最好可达0.3个秒角(平均值0.8个秒角),比帕罗马山平均的1.5个秒角好得太多
了。秒角的意思就是相当于空气的稳定程度;秒角数愈小,表示星象扩散的程度愈小,相
对的星象也就尖锐清晰,而还会是乱成“一团”。
左图 夏威夷大岛地形图,其中玛纳基亚与玛纳洛娃两座山都高达4200米以上
■天文藏经阁,全球学者纷纷来取经
■探索星星的前世、今日、来生
天文藏经阁,全球学者纷纷来取经
由于玛纳基亚山特殊的地理环境,极高的高度(4200米)、平均晴夜数可以达到280天以上
,非常适合作为天文学的研究基地,美国国家太空总署(National Aeronautics &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遂在20世纪70年代末,投下重资建造了一架3米口径的红外线
专用天文望远镜。虽然出钱的是NASA,但是管理与经营权却交给夏威夷大学。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执行概念。NASA需要红外线天文学的研究资料与成果,以利其太
空发展的工作推展,如果它为了这架望远镜,养一批天文学家研究,一批机械工程师维护
,到头来花费的金钱可能多如天上繁星,是极不符合成本效益的作法。倒不如和夏威夷大
学合作,利用原本现成的人力与物力。
1960年代末,夏大就在玛纳基亚山建立了88英寸(220厘米)口径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一批
傻乎乎的天文学家,正苦无“寸铁”可以发挥,只好慢慢排队等着用这仅有的220厘米望远
镜。如今NASA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把这驾3米红外线望远镜当作“东风”吹
给夏大,可想而知当年夏大校长和众天文学家们,晚上睡觉都笑得合不拢嘴呢!
后来的CFHT3.6米望远镜(加拿大、法国出钱),与UKIRT3.8米红外线望远镜(英国、荷兰
、加拿大出钱)、KECK10米天文望远镜,以及未来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的双子星(GEMINI
)8米天文望远镜、日本文部省昴(速霸陆)8米天文望远镜计划、英国的超大红外线望远
镜(可能也是8米口径),全部都要盖在玛纳基亚山顶上。到了2010年这些计划统统完成时
,在山顶上白白的圆顶如珍珠般的镶嵌着,与赭红色的火山岩相映成趣,是一幅多么可爱
的景象。
而地主夏威夷大学就像藏经阁,让世界各国天文学家到此取经做研究。
(图片 山顶风速曾达100英哩(160千米)的可怕速度)
探索星星的前世、今日、来生
我们都看过电脑影像图片,显示人体表面各部位的温度差异,头部温度最高,四肢温度最
低;基本上,红外线天文学与这个例子很类似。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天文学,和我
们习见的“可见光天文学”是完全不同的。红外线天文学必须在极低水气含量、极干燥及
低温的环境下才能进行。玛纳基亚山符合这种特殊的要求,同时也适合另一种新兴的“无
线电天文学”。
星星在太空中是以“全波段”向地球上人类宣告I’m here!所谓全波段是指波长短自γ射
线、紫外线,延伸到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等等。以前人类受限于科技能力,只能看
星星的可见这一小面,后来红外线天文学的发展,使人类了解探索星星的“精神”状态,
而无线电天文学的研究,更扩展到星星的“前世、今日、来生”。你可以想见天文学家坐
在电脑终端机前,接到那弱如丝缕的无线电波讯号,彷佛是星星在诉说它自己的“前因后
果”:虽然我(指星星)或许爆炸了,但是我的“灵魂”还存留于世。
玛纳基亚山便设置两具这种次毫米波望远镜(或应该称接受器吧)。一具是属于美国加州
理工学院(CALTECH)的CSO10米口径天线,一具是属于英国皇家爱丁堡天文台(Royal Ob
servatory , Edinburgh)直径15米的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这种次毫米波(
Sub-millimeter)望远镜的工作波段介于红外线至无线电波之间。建造此类仪器需要高度
的工艺技术,譬如JCMT望远镜的15米镜面是由276块铝板组合而成,而镜面弧度的精确度要
小于20 Microns , (1Micron即百万分之一米)比一张报纸还薄。
有了完美弧度造型的镜面,才能将太空中虚无飘渺的星星“灵魂”(无线电讯号)收集起
来,再经由直径75厘米的第二反射镜,传送到电子讯号侦测器与电脑。这时候我们看到的
星星,就很像电影《终极战士(Predator)》外星人眼中的地球人,是没有英俊或美丽的
区别,只有因讯号强弱或波段不同反应出来的假色(False Color)影像。
在可预见的21世纪天文学,天文学家看星星将不单只看它的“外在美”(意指可见光),
连它的“内在美”(意指红外线与无线电)、气质都将一目了然。
而玛纳基亚山天文台将引领我们是走向深邃的宇宙。
右图 1991年6月12日的玛纳基亚山天文台,那时凯克11号与日本SUBARU及双子星计划都尚
未动工
左图 1998年3月30日的玛纳基山天文台,上述的大望远镜都已经开始建设